前處理的常用消解體系
一. 酸消解法
酸消解法包括敞口酸消解法和高壓密閉酸消解法。
敞口酸消解法是應用最普遍的一種樣品分解方法。利用各種酸的化學能力,將待測的金屬元素從樣品中溶解出來轉移到液體中。
酸消解法常用的酸的種類和性質如下:
(1)硝酸HNO3 (相對密度1.42,70%水溶液,m/m), 沸點120°C
在常壓下的沸點為120°C,在0.5MPa 下,溫度可達176"C,它的氧化電位顯著增大,氧化性增強。能對無機物及有機物進行氧化作用。金屬和合金可用硝酸氧化為相應的硝酸鹽,這些硝酸鹽通常易溶于水。部分金屬元素,如Au、Pt、 Nb、Ta、 Zr不被溶解。Al和Cr不易被溶解。硝酸可溶解大部分的硫化物。
(2)鹽酸HCl (相對密度1.19,37%水溶液,m/m), 沸點110°C
鹽酸不屬于氧化劑,通常不消解有機物。鹽酸在高壓與較高溫度下,可與許多硅酸鹽及一些難溶氧化物、硫酸鹽、氟化物作用,生成可溶性鹽。許多碳酸鹽、氫氧化物、磷酸鹽、硼酸鹽和各種硫化物都能被鹽酸溶解。
(3)高氯酸HClO4 (相對密度1.67,72%水溶液,m/m),沸點130°C
HClO4是己知最強的無機酸之一。經常使用HClO4來驅趕HCl、HNO3和HF,而HClO4本身也易于蒸發除去,除了一些堿金屬(K、Rb、Cs)的高氧酸鹽溶解度較小外,其他金屬的高氯酸鹽類都很穩定且易溶于水。用HClO4分解的樣品中,可能會有10%左右的Cr以CrOCl3的形式揮發掉,V也可能會以VOCl3的形式揮發。HClO4是一種強氧化劑,熱的濃HClO4氧化性極強,會和有機化合物發生強烈(爆炸)反應,而冷或稀的HClO4則無,此情況。
因此,通常都與硝酸組合使用,或先加入硝酸反應一段時間后再加入高氯酸(HNO3的用量大于HClO4的4倍)。高氯酸大多在常壓下的預處理時使用,較少用于密閉消解中,要慎重使用。在使用聚四氟乙烯(PTFE) 燒杯分解樣品時,選用HClO4 趕酸可避免過高溫度導致PTFE材料的不穩定。使用高氯酸可以維持整個樣品消解過程中的氧化環境,從而減少Hg以及能形成氫化物的元素如As、Se、Sb、Bi、Te的損失,保證有機成分完全氧化分解,避免較高的有機含量增大溶液粘度,從而影響樣品引入期間的傳輸和霧化效率。
(4)氫氟酸HF (相對密度1.15,48%水溶液,m/m),沸點112°C
HF本身易揮發,處理樣品時HF很少單獨使用,常與HCl、HNO3、HClO4等酸同時使用。
HF是唯一能與硅、二氧化硅及硅酸鹽發生反應的酸,少量HF與其他酸結合使用,可有效地防止樣品中待測元素形成硅酸鹽。HF是一種弱酸,但由于它具有較強的絡合性,所以可以與許多陽離子形成穩定的絡合物,如生成H2SiF6,促使陽離子組分從硅酸鹽晶格中釋放出來,加熱時H2SiF6分解成氣態SiF4逸出,得到了不含硅的溶液。許多環境樣品,如土壤、水系沉積物、河道底泥、污泥等,用HF分析樣品可除去樣品中大量的Si,有效地降低樣品中的總溶解固體(TDS), 但同時B、As、Sb和Ge等根據不同的價態也將不同程度揮發。
HF具腐蝕性,會腐蝕玻璃、硅酸鹽,不能使用玻璃或石英容器,經典的是采用鉑器皿,但鉑器皿較貴,目前實驗室最常用的是聚乙烯、聚丙烯、聚碳酸酯、聚四氟乙烯(特氟隆)等塑料器I皿。聚四氟乙烯是最合適的材料,它可以抗強氧化劑,而且允許加熱到240°C,但溫度高于200°C容器易變形。
另外,用HF處理過的樣品中因存在HF,會腐蝕儀器中的玻璃或石英進樣系統和炬管等,因此這類樣品在測試之前需先除掉HF,通常用HCIO4或H2SO4趕酸。
(5)過氧化氫H2O2 (相對密度1.13,30%水溶液,m/m),沸點107°C
過氧化氫的氧化能力隨介質的酸度增加而增加,H2O2分解產生的高能態活性氧對有機物質的破壞能力強,使用時通常先加HNO;預處理后再加入H2O2。組成H2O2的元素和水相同,以H2O2作為氧化劑不會向樣品中引入額外的鹵素元素,從而減少分析干擾。
(6)硫酸H2SO4 (相對密度1.84,98.3%水溶液,m/m), 沸點338°C
硫酸是許多有機組織、無機氧化物及金屬等的有效溶劑,它幾乎可以破壞所有的有機物。但在密閉消解時要嚴格監控反應溫度,因為濃H2SO4在達到沸點溫度時可以熔化聚四氟乙烯容器,濃H2SO4的沸點是338°C,而聚四氟乙烯的使用溫度不能超過240°C。
所以,一般不單獨用H2SO4,而是與HNO3起組合使用。由于H2SO4趕酸時間長、易引入硫元素的干擾,因此在環境監測中使用率不如上述幾種強酸高。
常見的混合酸消解體系如下:
(1)王水,HCl : HNO;=3 : 1 (v/v)
王水是最常用的混合酸,兩種酸混合后產生的氯化亞硝酰和游離氯是強氧化劑,王水需現用現配。王水可用來溶解許多金屬,包括銻、鉻和鉑族金屬等,植物體與廢水也常使用它來進行消解。王水可從硅酸鹽基質中酸洗出部分金屬,但無法有效地完全溶解。除王水外,硝酸和鹽酸還常以另外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使用,所謂的勒福特(Lefort) 王水,也叫逆王水,是三份硝酸與一份鹽酸的混合物,可用來溶解含有氧化硫或黃鐵礦的環境樣品。
(2) HNO3 : H2SO4常用的比例為1 : 1 (v/v)
這種混酸的最高溫度僅比單純HNO3時的最高溫度高10°C左右。高溫條件下,易于形成硫酸鹽絡合物,還具有脫水和氧化的性質。通常在完成最初的消化后,可加入雙氧水以完成消化。但是,只有當溶液減少且冒SO2氣體后才能添加雙氧水。本方法可以有效消解如聚合物、脂肪等有機物質,但硫酸趕酸非常困難。
(3) HNO3: HF,常用比例為5: 1 (V/v)
這種混合酸對于溶解金屬鈦、鈮、鉭、鋯、鉿、鎢及其合金特別有效,也可用來溶解錸、錫及錫合金、各種碳化物、氮化物及各種硅酸鹽。
(4) HNO3、HCl、 HF、HClO4混酸
這種混酸是我國土壤中重金屬監測分析標準方法中使用的消解方式,也是目前測定環境樣品金屬總量最常見的消解體系。
除了敞開式酸消解法外,高溫、高壓、長時間條件下的封閉酸溶法也得到廣泛的應用。加壓封閉酸消解法比常壓酸消解法有了顯著的改進,與其他方法相比,具有以下優點:
①密封容器內部產生的壓力使試劑的沸點升高,因而消解溫度較高。形成的高溫高壓環境保證了大多數難溶元素的完全分解,同時易揮發元素在密封條件下也不會損失。
②溶樣過程中酸不揮發而在系統內反復回流,僅用很少量的純化酸即可完成樣品分解。不僅節約了成本,而且減少了分解期間所產生的有毒氣體的量。
③由于減少了試劑用量且采用密封系統,環境污染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,從而保證了很低的空白值。但這種密封壓力消解方法也有它的缺點。
比如,特殊難溶相仍存在分解不完全的問題:
由于在加壓條件下,聚四氟乙烯呈現多孔性,酸蒸氣會從聚四氟乙烯管壁逸出,鋼套會被腐蝕生銹,容易產生污染(建議使用質純的聚四氟乙烯作內襯,管壁要厚,封口螺紋要長,使用新式的鋼套有聚四氟乙烯涂層的封閉溶樣器系統);分解容器造價偏高;分解有機物時若采用高氯酸有爆炸危險;不能分解數量大的樣品;不能觀察試樣的分解過程。盡管封閉溶樣罐有這些缺點和危險,但這種技術可以快速分解用其他方法難以或不能溶解的難熔礦物,而且具有用酸量少、污染小、空白低的顯著優勢。
常用的封閉壓力溶樣法主要有兩種:
一種是在密閉的硬質玻璃管中分解;
另一種是將一個聚四氟乙烯容器放在一個不銹鋼外套內,樣品在管內的容器中分解。
在封閉的玻璃管中溶解:溶劑和樣品密封在硬質玻璃管內,玻璃管置于敞口或密封的鋼筒內,加熱使樣品分解。在封閉的玻璃管中將樣品加熱到300°C可獲得高達4000磅力英寸20的壓力,因此,必須采取適當的防爆措施,如可在鋼簡內放置某些物質(干冰或水),加熱時形成氣體,在玻璃管與鋼殼之間的空隙產生一定的壓強。這個壓強可控制到與玻璃管內部物質反應形成的壓強近似,壓強作用到玻璃管外壁上以抵消內壁壓力。
LF36智能石墨消解儀
應用較多的封閉壓力溶樣器,是將一個特氟隆內襯溶樣器封裝在一個耐高壓的不銹鋼罐中,在PTFE容器和蓋之間形成高壓氣密封,加入樣品和酸之后,用特制鉗將罐擰緊,然后放到干燥箱中加熱數小時甚至數天(放置時間長短依據不同類型樣品的需求而定)。
注意溫度最好不要超過200°C,因為溫度高于200°C,PTFE內襯易變形。
封閉壓力溶樣器在20世紀50年代被廣泛用于分析實踐,但至今仍在普遍采用和發展之中。
這主要是因為:
①容易達到并保持在較高的溫度和一定壓力;
②聚四氟乙烯材料是最適合酸溶的容器,耐腐蝕,空白低;
③現代儀器分析方法的迅速發展要求樣品溶液中的鹽分不宜過高,所以熔融法一般盡量少采用;
④痕量、超痕量元素分析要求增加,而熔融法因試劑空白較高,且熔融產物可能與坩堝壁發生不利的反應;
⑤有了制備超純酸的新方法,可將它用于分解樣品;
⑥該種溶樣方法得到的溶液可測定元素種類多,既可用于測定主量成分,也可用于測定微量、痕量和超痕量元素測定;
⑦有處理大批樣品的能力。
對試樣分解時容器的內部壓力很難實際測出,只能靠推測,但至少比水的平衡蒸氣壓高。如果樣品中有機物質含量高,要預先用硝酸消解一下 再密封,以防內部壓力急劇上升,引起爆炸。樣品和試劑的量不能超過內襯容量的30%,過多的溶液產生的壓力可能會超過容器的安全額定壓力。待溶樣罐冷卻至室溫后再打開,打開時應放在通風櫥內小心操作。
外套的鐵銹會使PTFE內襯著色,可置于3~6 mol/L鹽酸中加熱除色,洗凈后浸在熱水里除去浸入的鹽酸。不銹鋼外套的銹跡可用草酸或草酸鹽浸泡,用超聲波清洗除去。最近,有新研制的商品封閉壓力溶樣器出售,這種新溶樣器的不銹鋼外套有聚四氟乙烯涂層,克服了鋼套被酸腐蝕的現象,大大減少了分析元素的污染問題。
二. 熔融法
熔融法是一種分解效率很高的分解方法,將原來不易溶的樣品轉變成可溶于水或酸的物質。
該法主要靠高溫下固體與熔劑間發生的多相反應。其主要缺點是要求使用相當過量的熔劑,試劑本身的雜質連同坩堝等被腐蝕下來的雜質會嚴重污染分析溶液。
同時,樣品制備期間引入了大量鹽類,這就要求在分析前必須高倍稀釋,因而降低了方法檢出限。
熔融法分三種:
①堿金屬熔融( 使用碳酸鹽、氫氧化物、過氧化物或硼酸鹽);
②酸熔融(使用焦硫酸鹽、氟氫酸鹽、硼氟酸鹽或氧化硼等),常用于地質樣品的消解;
③氧化還原熔融(使用混合熔劑:氧化劑或還原劑加上堿熔使用的熔劑,以及在元素硫存在下的堿熔融),常用于貴金屬的消解。
堿金屬熔融法很多用于植物和生物樣品的分解,但大量熔劑的加入使方法檢出限增高。
使用堿金屬熔劑還有兩個缺點:
一是過量的易電離元素,尤其是K、Na等,會引起嚴重的基體效應(如信號抑制)。這種基體干擾的程度甚至超過可溶性總固體引起的干擾。
二是對于ICP-MS分析來說,可能引起嚴重的多原子離子干擾。
碳酸鈉和碳酸鉀及兩者等當量的混合物是堿熔法中最常用的熔劑,三者的熔點分別是850°C、980°C和500°C,也可采用碳酸氫鹽代替碳酸鹽。
一般碳酸氫鹽容易制成純度高的物質,并且在300°C加熱就會轉變成碳酸鹽。碳酸鹽熔融法經常用于硅酸鹽樣品的分解。
對坩堝的腐蝕比較嚴重,因為堿金屬碳酸鹽熔解后有一部分解成堿金屬氧化物,后者會嚴重腐蝕坩堝。碳酸鹽熔融法中最常用的是鉑或鉑金坩堝,加銥或銠可增加鉑的機械強度,而加金或鋯可增加鉑的抗化學浸蝕能力。碳酸鹽熔融時,有些金屬被揮發,如砷和硒部分揮發,而鉈和汞完全揮發。
堿金屬氫氧化物是另一種極有效果的堿性熔劑,NaOH和KOH的熔點分別是328°C和360°C。
由于熔解時氫氧化物釋放出水會引起熔物的噴濺,所以一般先在熔點溫度下將熔劑脫水,待重新固化后再將樣品放在上面。
關于熔劑的用量,一般比試樣過量10倍即可,時間一般需5~15min,但對于某些難分解的礦物樣品要求較長時間。
過氧化鈉也是一種最有效的堿熔試劑,除了具有很強的分解能力外,熔化時還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,將許多種陽離子氧化成最高價態。過氧化鈉對坩堝的腐蝕比較嚴重??深A先在坩堝內表層熔成一層碳酸鈉層,然后再用于過氧化鈉的熔融過程,這樣可提高坩堝的抗腐蝕能力。
過氧化鈉熔融法常用于稀土元素分析,需經陽離子交換樹脂柱進行分離,流程較長。
對于那些在堿介質中生成易溶高價酸陰離子的元素,過氧化鈉熔融法有一定優點。用水浸取熔融物時易將兩性元素與弱堿性元素分離開。但由于過氧化鈉不易提純,試劑空白值較高,且熱解石墨坩堝為層狀結構,不易清洗,反復使用的過程中有些元素的空白值不易控制,故限制了將此法用于低含量元素的測定。另外,此流程所用熱解石墨堝價格昂貴,易被氧化破損,成本較高。
有些樣品中的某些元素(如重稀土等元素),無論采用敞開容器酸溶法或高壓封閉酸溶法,都不能保證難溶相完全分解,因此可采用酸溶和微熔融法結合的方法來解決此類問題。
通常是先采用敞開酸溶法,將溶液過濾,剩余殘渣再加入少量熔劑(比如,過氧化鈉或偏硼酸鋰等)進行熔融處理,之后將二者溶液合并進行測定。這種方法效果很好,既采用了酸溶法空白低,鹽類少的優點,又利用了熔融法解決了極微量的難溶相,同時減少了全熔融法引入大量鹽的缺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