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國務院印發《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》,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,利用四年時間全面查清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。而上一次全國土壤普查還是1979年的事,中間隔了四十多年。
各次土壤相關調查對比圖,數據來源網絡
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,環境保護部(現生態環境部)會同國土資源部(現自然資源部)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。調查的范圍是除香港、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外的陸地國土,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。
注: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》規定,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每十年一次。
在首次調查的基礎上,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了《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》。調查結果顯示,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,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,其中,鎘、汞、砷、銅等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。
三研科技LF36土壤消解儀
那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后兩年多,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并且開始實施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,它的另一個名字可能大家更熟悉——土十條。
2017年7月,第二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啟動,歷時4年完成。這次土壤污染詳查的重點是全國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,檢測項目包括土壤重金屬、土壤PAHs、農產品重金屬以及土壤二噁英等其他項目。
不過,第二次詳查的最終報告尚未見諸報道。特別是不少人關心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,不知道較之上一次詳查是否有所緩解。
這種詳查結果其實也是屬于非常敏感的信息,一些地方政府也是不希望公開某些當地的土地污染情況,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人們不去購買當地的農產品。
所以結果何時公開,公開到什么程度,我們也只能是拭目以待。
而馬上要開始的這次全國土壤普查,唱主角的則變成了農業農村部和自然資源部。普查對象是全國耕地、園地、林地、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。普查內容為土壤性狀、類型、立地條件、利用狀況等。普查時間為2022-2025年。
2021年自然資源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結果顯示,我國耕地面積19.179億畝,園地3億畝,林地42.6億畝,草地39.67億畝。以上就是這次全國土壤普查的主要家底。而從時間點上可以發現,第三次國土調查和第三次土壤普查之間銜接得非常緊密。
有坊間人士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推測認為,此次普查的目的主要有兩個:一是對土十條執行六年以來的成效做一個初步的檢驗,看看實際發生與規劃之間的差距大??;二是研究規劃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這其中的第二點可能不太好理解,咱們舉個例子。
據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顯示,我國鹽堿荒地和部分得到耕種的鹽堿地共有5億多畝,其中約2億畝具備農業(耕地、草地等)開發的潛力。(注:這個數據有點舊了。還有一種說法是約15億畝,其中至少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。)
我們假設這些鹽堿地中的一部分可以種植大豆,那么,這將極大緩解我國對于進口轉基因大豆的依賴。
而且,這已不是天方夜譚。2021年,據官方媒體報道,種植在山東東營鹽堿地里的齊黃34大豆獲得豐收,畝產302.6公斤,實現了我國大豆鹽堿地單產新突破。
圖片來源網絡
要對全國范圍內的這些鹽堿地實施開發性保護,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得首先摸清鹽堿地資源的家底,即摸清區域內鹽堿地的鹽堿化程度、數量、分布以及修復與利用潛力等等。
當然,對于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,本小號后續可能會更關注土壤的性狀普查部分,它包括野外土壤表層樣品采集、理化和生物性狀指標分析化驗等內容,和分析測試最相關。
根據普查時間點的安排,具體的工作方案編制、技術規程制定等將在2022年完成。那時,一些較受關注的問題應該就會確定了(譬如:采樣密度)。
此外,土壤普查與詳查之間的關聯,隨著一些技術文件的發布,可能也會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晰。